专家预测:今年就业压力将达高峰
|
发表时间:2006/1/11 浏览 2988 次 |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近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新的经济、社会蓝皮书,对2006年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收入差距最受关注
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城镇居民计划明年换工作或在工作中求得新的发展。2005年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下岗就业、社会保障等;大家认为当前的主要社会风险依次为贫富悬殊、金融风险和高失业率。收入差距连续4年受关注度排行第一。
就业拐点即将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绘制的“就业人口不断疯长造成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曲线分析表格表明: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其后处于递减趋势,到“十一五”末期,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递减的态势非常明显,就业压力相应会减轻。
“十一五”头两年就业压力最大
“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还将继续增大。“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
中小企业成解决就业压力大户
“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相对于“九五”和“十五”期间,创造就业需求的压力减轻。据专家介绍,解决就业要遵循规律,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开始是几万人的大企业,后来就是中小企业解决就业。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显示,65%到80%的从业者在中小企业就业。2004年我国就业率最高的是私营企业,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是个体户,它们占全部新增就业的80%。这说明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出路之一,其特点是小本、微利、资本有机构成低,但抗风险能力低,承受有关部门收费罚款和摊派的能力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