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企中层将降薪 取消国企员工身份
|
发表时间:2006/2/23 浏览 3149 次 |
国资国企工作会议反思改革历程提出对策,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进入“十一五”开局之年,深圳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掀开了新的一页。昨天下午,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副市长张思平与全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在2006年深圳市国资国企工作会上共同反思了过去五年深圳国企改革的艰难历程,并提出了未来五年深圳国企改革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要达到2200亿元,年利润总额要达到100亿元,分别比去年底增长35%和54%,做大做强8大产业集团。
另外,就部分企业中层干部薪酬过高的现象,张思平指出,要在企业中层干部中掀起降薪风暴。
国企“有进有退”基本完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后,深圳也遭遇了国企危机。2001年起,深圳拉开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并在2002年明确了“到2005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阶段性任务”。
通过三年的努力,除了城建、建安、旅游等少数几家企业将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改制以外,深圳国企已基本退出了一般竞争性领域。因此,许宗衡昨天对深圳近几年来的国企改革予以了高度评价:“特别是近两年来,各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说,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因此,未来几年,深圳国企将转入到以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为主的改革中去。
五年后总资产达2200亿元
昨天的会议不但安排了今年国企改革的主要工作,还提出了今后五年深圳国企改革发展的战略构想。主管副市长张思平说,至2010年底,市属企业总资产要达到2200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5%;净资产达到1150亿元,比2005年增长25%(不包括现有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年利润总额达到100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54%。
此外,市属国有经济布局还将进一步优化,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
八大产业集团整合起步
在去年的国企改革工作会上,深圳便提出了未来将重点培育能源、港口、机场、水务、公交、燃气、物流、地铁8大产业集团的构想。昨天的会议显示,这一思路还将被写入深圳国企改革的“十一五规划”,但其战略目光非常务实地瞄准了国内市场,例如希望到2010年时,能源产业集团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大电力企业行列;机场产业集团继续保持全国前五名地位;燃气产业集团力争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大型燃气产业集团之一等。张思平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深圳吸取了上世纪90年代实施“超百亿集团”时的惨痛教训。那时,深圳盲目追求销售额、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行政干预过多,结果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与核心竞争。
昨天,深圳市国资委主任郭立民透露,8大产业集团的做大做强工作自从去年启动后,现在有关整合重组已经起步,市属企业系统内的相关资产重组工作也已开始实施。
深圳部分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出现失控现象,个别企业中层干部年薪高达五六十万元,完全脱离了市场水平;同一岗位因员工身份不同,工资相差近十倍……昨日,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在国企工作会议上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薪酬管理失控→在企业中层掀降薪风暴
如果副市长张思平昨天不说,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深圳部分企业中层干部的年薪达50多万元,个别企业达到60万元,比管理着几百亿、上千亿资产创造利润几十亿、上百亿的中央大企业老总的薪酬水平还高。
在昨天深圳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张思平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他反思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近三年来在薪酬管理方面,只是重点规范了董事长、总经理年薪制,但忽视了企业其他人员的薪酬规范,使得部分企业总部人员薪酬管理出现了失控现象。
“这些人员已经成为国有企业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张思平说,尤其是总部中层人员的薪酬更是高得离谱,平均薪酬20万元,是市场水平的三到四倍,是社会平均水平工资的6.21倍,而中层正职薪酬水平为33万元,部分企业中层干部的年薪达50多万元,个别企业达到60万元。他认为,公司总部工资过高、人员众多、效率极低、成本居高不下、人浮于事已经成为转换内部机制的一个重大障碍,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在不远的将来,深圳部分存在这种中层人员高薪失控现象的企业中,必将掀起降薪风暴。
同岗不同酬→全面取消国企员工身份
张思平说,他曾经在一个国有企业里发现,同是聘请一个停车场里看车的员工,一个有国有企业身份的人,他的工资、福利等加起来一个月能有1万多元,而同样在社会上聘请的员工月薪却只需要1500 |
|